道情,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广泛传唱于我国的晋、陕、豫等地.它自汉唐萌芽,至清中期兴盛,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至巅峰. 永济道情属山西道情戏,是其四大剧种之一.与其他地方的道情相比,永济道情是吸收当地民间小调而形成的说唱形式,又称"河东道情".唱腔的基本形态和旋律走向是激进和跳跃并存. 相传,在唐代时,永济道情的萌芽就已出现.据民间传说,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从道后,常携带渔鼓、简板游唱各地.而《永济县志》又记载,吕洞宾是唐时永乐(原属永济)人,曾修道于中条山.后来道情在永济吸收当地的民间小调,逐步发展壮大起来,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永济道情. 永济道情在清代日趋兴盛,发展到新的高峰.不少乡村出现道情戏班,其说唱技巧、思想内容和演奏风格上都有了充实和发展.此时的道情戏班不仅能够说唱历史剧目,而且还能根据现实需求自编自演新剧目.比如,道光年间刘稳道戏班演出的《三姑娘入洞房》属于反封建婚姻题材,曾在当时广为流传. 抗日战争时期,永济说唱道情发挥了新的作用,演出者通过编唱段揭露日寇罪行,鼓舞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.其中以张子仪,李改娃为代表的道情戏班就自编《打东洋》、《团结救亡》等曲目宣传抗日. 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人民政府十分珍视道情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,永济道情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巅峰.2006年,永济道情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.为保护道情的传承,永济市采取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予以抢救.摸清道情的发展和历史沿革,摸清民间班社、民间艺人、剧目、曲牌等基本状况,对所有资料进行归档管理;同时,对现有的剧目、曲谱、道具、乐器、民间班社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传承. 今天,道情已经成为了永济民俗文化的重要名片.无论是国家级舞台,还是乡野田间,都能寻到道情的声迹.《小姑贤》《隔门贤》《柜中缘》等传统剧目不断上演,《纺线线》、《黄河人》等与时俱进的新剧目也深受百姓喜爱. 千百年来,在永济肥沃的文化土壤中,道情艺术以顽强的生命力一直茁壮成长.在中条山下,在黄河岸畔,起伏着、回荡着、悠扬着的,是代代传唱的永济道情,也是永济人对传统美德的敬畏和传承. |
为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战略,促进智慧养老与精神文化艺
香港 -Media OutReach Newswire- 2024年3月28日 - 今
2024年3月21日,中国平安保险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
近日 , 继牛津大学校园惊现神秘来客后 , 另一英国顶级
随着新能源减免购置税新政一出,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小微